被引排行
隐喻与转喻:雅各布森文化符号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江飞;雅各布森借助于失语症的实证研究,确认了隐喻与相似性、转喻与邻近性之间的直接联系,进而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立场出发,将作为传统修辞格的隐喻与转喻提升为人类一切文化符号运作机制的两种基本模式。他不仅综合考察了人类文化中重复出现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更将此模式应用于诸多诗歌文本的语法结构分析中,尤其突出和强调了"隐喻"结构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学性"在文本中直观而具体的体现。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是其文化符号学中的成功范式,对英法现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尔斯符号学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季海宏;符号学诞生于一百年前,是有关人类社会的符号产生、理解、运作的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符号学的两个来源之一,就是美国数理逻辑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本文重点对他的符号学理念进行梳理。皮尔斯的符号学包括符号概念、组成以及符号分类。根据皮尔斯符号学,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符号由符号本身、指代对象和解释项三部分组成。在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架构下,符号被分成了类像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皮尔斯以此为起点,不断地把符号分类细化。在皮尔斯研究方面,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困难重重。
巴赫金“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
肖锋巴赫金“微型对话”理论是在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理论中与“大型对话”一同提出的。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 ,对其展开探讨 ,一共涉及以下两部分 :一、“微型对话”理论的提出以及其实质性的探讨 ;二、“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的关系及意义 ;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阈下主体的自我建构
刘雪丽;朱有义;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剖析了他者主体的存在性,以及对话关系中主体间的异在性。"他者"的主体化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另一个主体的目光返视自我,并以此促进主体的自我建构。最后,借助镜像理论,本文表明了只有通过他者的视角才能认识真实的自我,构建完善的自我。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内涵
薛亘华;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首次将长篇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元素放置在密不可分的坐标之中,共同定位和阐释艺术作品。本文通过梳理巴赫金对时空体概念的相关阐释,将时空体的内涵由抽象至具象做三层分类——从时空关系审视世界的世界观、情节组织的功能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这三层内涵是由对人的价值关注贯穿起来的,三层内涵之间可以互相渗透和包含,也各自有着无穷增殖的可能性。时空体以其对人自身及世界的反思,成为巴赫金思想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时空体已逐渐成为具有丰富阐释力和跨学科意义的学术增长点,对其内涵的重新校验将有助于时空体在当代语境中更准确地发挥其理论参照功能。
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初探
傅星寰;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是俄罗斯文化中"莫斯科与彼得堡"问题的艺术载体,是俄罗斯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人认为,俄罗斯文学"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自诞生之日起,对话与互文关系就已确立。城市文本借城市神话来叙说,而城市神话又是城市本质的形而上学。作为完整的艺术系统,"莫斯科文本"与"彼得堡文本"内在地生成二元对立、相融共生的动态平衡机制。随着两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神话"与"彼得堡神话"的象征意蕴在各自所属的城市文本中发生着"位移"和"变更",它们内在地表现出"现代性"对于俄罗斯民族意识和传统的冲击和颠覆。
反乌托邦小说的根、人和魂——兼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
郑永旺;反乌托邦小说有自己或显在或隐在的成长轨迹。反乌托邦的世界感受早就潜藏在乌托邦小说之中。它不仅仅对乌托邦小说里的某些细节进行了放大处理,同时也有自己的哲学源头和文学上的源文本和前文本。犬儒哲学思想、梅尼普体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可以提供反乌托邦小说起源的某些证据。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新探
杨燕;一直以来,学界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针对其前期创作,而对其"陌生化"理论的后期发展情况却很少有人问津,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什氏后期放弃了"陌生化"理论。实际上,什氏的"陌生化"理论在后来已得到不断的自我修正和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证明什氏的前期创作在强调形式本体的同时,只是对内容进行了"悬置",而后期创作在坚持"陌生化"这一基本方法论的同时,又对该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正及拓展,并挖掘了通过"陌生化"方法所获得的思想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