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圣愚文化与俄罗斯性格
王志耕;俄罗斯文化构成中的主体是基督教,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圣愚文化。在整个欧洲背景下,圣愚文化有其长久的渊源,但文化复兴后在西欧式微,而在俄罗斯兴盛。圣愚文化的长期存在,对俄罗斯民族性格产生质的影响,俄罗斯性格中的极端性、神秘性等重要表征,都可以在圣愚文化的语境中得到诠释。因此,对圣愚文化的进一步考察,将有助于揭示俄罗斯文化的更多奥秘。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新探
杨燕;一直以来,学界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针对其前期创作,而对其"陌生化"理论的后期发展情况却很少有人问津,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什氏后期放弃了"陌生化"理论。实际上,什氏的"陌生化"理论在后来已得到不断的自我修正和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证明什氏的前期创作在强调形式本体的同时,只是对内容进行了"悬置",而后期创作在坚持"陌生化"这一基本方法论的同时,又对该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正及拓展,并挖掘了通过"陌生化"方法所获得的思想旨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思想与现实主义艺术观——以《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
刘涵之;马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美是生活"的定义体现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基本旨趣。这一定义不但摆脱了传统的美的定义的形而上学阴影,而且确立了美的现实生成基础。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所提出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生活"和"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则可以看作"美是生活"定义的具体应用,其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色彩既显示了他的唯物哲学倾向,也是这一审美"范式"转换的逻辑结果。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复调性——巴赫金访谈录
周启超巴赫金文论的一个核心便是人文话语的“复调性” ,不同界面的“复调性”。“复调性”这一学说的思想原点在哪里 ?近几十年来 ,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波兰学者兹比格涅夫·波德古热茨曾于 1 971年采访过晚年隐居中的巴赫金。这篇珍贵的访谈录 ,记录了巴赫金本人晚年对陀氏小说“复调性”的解说。它对于我们走近巴赫金 ,理解巴氏学说中的这一关键词 ,无疑是有益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地下室人”现象
谢·阿·尼科尔斯基;张百春;"地下室"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发明的术语,旨在描绘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低级结构以及某些人的精神结构。"地下室人"的内心世界充满肮脏和卑鄙,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作品里把"地下室人"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它,另一方面为了彻底地克服它。本文通过分析《鳄鱼》,《地下室手记》,《罪与罚》和《白痴》等作品,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人"的本质特征,展示他们走出"地下室"之后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命运。
隐喻与转喻:雅各布森文化符号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江飞;雅各布森借助于失语症的实证研究,确认了隐喻与相似性、转喻与邻近性之间的直接联系,进而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立场出发,将作为传统修辞格的隐喻与转喻提升为人类一切文化符号运作机制的两种基本模式。他不仅综合考察了人类文化中重复出现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更将此模式应用于诸多诗歌文本的语法结构分析中,尤其突出和强调了"隐喻"结构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学性"在文本中直观而具体的体现。雅各布森的隐喻和转喻模式是其文化符号学中的成功范式,对英法现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反乌托邦小说的根、人和魂——兼论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
郑永旺;反乌托邦小说有自己或显在或隐在的成长轨迹。反乌托邦的世界感受早就潜藏在乌托邦小说之中。它不仅仅对乌托邦小说里的某些细节进行了放大处理,同时也有自己的哲学源头和文学上的源文本和前文本。犬儒哲学思想、梅尼普体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可以提供反乌托邦小说起源的某些证据。
描绘“人心深处的全部奥秘”——《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浅析
陈开种<正> 《罪与罚》里的中心人物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善良、正直的青年,"有着高尚的性格和慈悲的心肠."他家境贫寒,在彼得堡法科大学上学期间,仅靠母亲从抚恤金中寄来的和妹妹在外省当家庭教师的微薄薪金中节约下来的钱维持生活.穷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不得不辍学,孑然一身住在一间斗室里,成天躺在一个破旧不堪的沙发榻上.贫困的生活长久地压抑着他,使他变成一个孤独、怪癖的人.他同情受苦的人,憎恨压迫者,不满现实,也不甘心沉沦,并由此产生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