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 3 | 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本文旨在从新世纪的宽阔谱系看《静静的顿河》,从叙事学与文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考察史诗。《静静的顿河》继承了普希金、莱蒙托夫俄罗斯经典长篇小说的美学规范("未完成型"结构),并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了21世纪当代理念的追寻。肖洛霍夫的探索改变了俄罗斯人对社会模式理解的观念,标志着20世纪俄罗斯及世界文学史中对世界性社会新模式追寻的启始。《静静的顿河》追寻的"非零和模式"既能引领族际体哥萨克精神回归,又是一条能拓展现代人追寻世界性社会模式的空间之道。这样的艺术思考对世界生存空间是有利无弊的。
Abstract:本文是有关肖洛霍夫系列论文之二,笔者在拙文《肖洛霍夫小说艺术世界体结构探(之一)———〈静静的顿河〉三重奏式的“平行重复”结构》中将三条线归结为“草原模式”,“圣经模式”,“东正教模式”的视角的聚合。小说家站在宗教,神化角度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决定了史诗(编年史)小说的结构(我没有谈第四条线:农作与生态。因为它犹如房屋建筑结构体系中的非承重墙;前三条线是承重墙,共同作用组成受力体系叫小说的结构体系。第四条线虽不是承重墙但有分隔空间,围护,保温等作用,我将另文作解。)小说三条“平行重复”线的“镶嵌结构”设计主旨在于:追寻哥萨克人与现代世界人的命运间的生态道德及人文政治的关联性,追寻“非零和”的社会模式。也就是说统驭全文的深层结构模式是“非零和”模式。它决定了一切。三条“平行重复”镶嵌的艺术结构,“整体性的”叙事结构、荷马史诗式的宽广叙述,共同彰显对“非零和模式”的艺术追求。论文之一是谈作品的表层结构,本文是谈深层结构。(之一见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大出版社,2005。
[2]ПроппВ.Поэтикафольклора[M],Лабиринт,М.,1998.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M],董书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高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乐观与踌躇[J],[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孙美玲:肖洛霍夫研究[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7]ШолоховМ.Отецбылпростимужественен—малоизвестныестраницыжизниШолохова[M],МПКнига,Ростов-на-Дону,2004.
[8][俄]肖洛霍夫:肖洛霍夫文集,《静静的顿河》[M],金人译,贾刚校,修订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孙美玲:肖洛霍夫的艺术世界[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4。
[10]КиселеваЛ.ПушкинвмирерусскойпрозыⅩⅩвека[M],Наследие,М.,1999.
[11]陆机:文赋集释,张少康集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申丹: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ЛотманЮ.Вшколепоэтическогослова.Пушкин,Лермонтов,Гоголь[M],Наука,М.,1988.
[14]МарковичВ.ПушкиниЛермонтоввисториирус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M],Изд.C-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СПб.,1997.
[15]马健:今日哥萨克[J],《当代世界》,2004年4期。
[16]费振钟:我们为什么需要狐狸[M],北岳出版社,2006。
[17]吴泽霖:红色经典作家的六面镜子———读《时代与命运》有感[J],《俄罗斯文艺》2006年2期。
基本信息:
DOI:10.16238/j.cnki.rla.2008.02.014
中图分类号:I512
引用信息:
[1]王先晋.追寻“非零和”的社会模式——再论《静静的顿河》艺术结构[J].俄罗斯文艺,2008(02):86-90.DOI:10.16238/j.cnki.rla.2008.02.01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