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4, 02, 111-121
政治语境下俄罗斯的自我认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0.16238/j.cnki.rla.2014.02.024
摘要:

本文探讨了俄罗斯历史上关于俄罗斯民族之独特使命的各种观念与观念的确立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不同观念之间的矛盾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异乎寻常的结果。同时指出,正是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日趋成熟与多元化,以及俄罗斯政治体制愈加多样化为俄罗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various ideas about the unique mission of the Russian people in Russian histor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se idea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t reveals the contradictoriness of those different ideas and the extraordinary results which resulted from them.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 maturing and pluralism of Russia's nation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identity, alongside the mounting institutional density of its politics, that open up broad prospects for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参考文献

[1]Ильин М. В. Jedem das seine. – Кентавр перед сфинксом (германо-российские диалоги)[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Апрель-85?,М.,1995.

[2]Саква Р. Конец эпохи революций :анти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революции 1989-1991 годов //Полис [J],1998,№ 5.

[3]Ильин М. В. Слова и смыслы. Опыт описания ключевых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понятий[M],М .,РОССПЭН,1997.

[4]Цымбурский В.Л. – Scripta minora[M],М.,Европа,2010.

[5]Рощин Е. История понятия суверенитет в России.– Копосов Н.,Кром М.,Потапова Н. (ред.)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понятия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деи в России[C],СПб. :ЕУСПб,Алетейя,2006.

[6]Рощин Е. Суверенитет :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нятия в России. – Ильин М.,Кудряшова И. Суверенитет.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я понятий и практик[C],М. : МГИМО,2008.

[7]Riasanovsky Nicholas V. Russian Identities : A Historical Survey[M],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8]Ленин В. И. Поло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M],т .31.

[9]Медушевский А. Н. Демократия и авторитаризм :российский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ализм в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й перспективе[M],М.,РОССПЭН,1998.

①乌克兰城市。—译者注

①指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新大陆相对应。—译者注

②萨伏那洛拉(1452—1498)—意大利宗教改革家,佛罗伦萨多明我会隐修院院长。佛罗伦萨神权共和国领导。—译者注

③德国城市名。—译者注

④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新教中一些主张成人洗礼的激进派别的总称。因该派否认婴儿洗礼的效力,主张能够行使自由意志的成人受洗才为有效,故名。—译者注

⑤16世纪30年代再洗礼派宣称明斯特就是新的耶路撒冷。—译者注

①海福特·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现代地缘政治理论陆权思想最著名的代表。—译者注

②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1893—1943)—美籍荷兰学者,地缘战略学家,被称为“围堵政策之教父”。相对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所持的观点是“边缘地带”理论。—译者注

①古罗斯作家,11世纪30—40年代基辅都主教。—译者注

②13世纪蒙古鞑靼人统治时期俄罗斯人尊称蒙古大汗为“沙皇”。

③1261—1453年拜占庭帝国末代王朝。—译者注

④立陶宛大公(1316年起)格底敏的后代。在罗斯是一支大族,仅次于留里克家族。—译者注

⑤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人类学家弗雷德·雷格斯提出了融合型、棱柱型和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在研究泰国和菲律宾的社会变迁时雷格斯指出,转型社会的行政属于“棱柱型行政模式”,具有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三种特征。—译者注

⑥史称“鞑靼-蒙古人的桎梏”。

⑦即斯拉夫语中的“小姐”(панна)。

⑧“中央集权”即拉丁语的“dominium”,德语的“Herrschaft”,荷兰语的“heerlijkheid”,法语的“seigneurie”和意大利语的“signoria”等词。

①后世又称作“诺夫哥罗德共和国”。

②即希腊语的“basileus”一词。—译者注

③词干“дер-”源于印欧语“dher”,意为“统一掌控”。

④1598-1610年罗斯国内贵族之间相互倾轧,政局混乱,招致了外来侵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史称“混乱时期”(Смута)。—译者注

⑤1618-1648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不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的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译者注

⑥又译“国民代表会议”(Земскийсобор)。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末俄国最高代表机关,由宗教界、大贵族杜马、宫廷成员、地方贵族、上层市民代表组成。—译者注

①其原型为瓦良格人的扈从队制度。

②17-18世纪在德国流行的所谓“警察国家”(Polizeistaat)的一种简化说法。其政府遵循“开明专制”和“警察学”(Polizeiwissenschaft)的政治模式,对一切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实行严密监督和镇压性的控制。

③即“为保卫祖国而战”。

④其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其取名为“亚历山大”,以纪念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前323 )—公元前336年起为马其顿国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君主国。—译者注

⑤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罗斯、英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大国操纵。会议决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1815年秋,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年在位)的倡议下,俄、普、奥三国君主宣布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要在基督教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专制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译者注

①指俄罗斯人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其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方式等。

①在战争年代苏联政府肯定东正教会的作用,将所有“人民委员部”全部重定名为“部”,实行行政体制和军事体制改革。

①即汤因比所说的“universal church”。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译者注

②拜占庭时期国家与教会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这是君权与教权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完美结合,被称为“拜占庭式的交响乐”。—译者注

③罗马帝国灭亡后,教权与王权的关系问题逐渐产生。涉及这一问题的理论,首推教皇拉西乌斯一世在公元5世纪提出的“双剑论”,即上帝把象征最高宗教权力的剑交给教皇执掌,把象征最高世俗权力的剑交给皇帝执掌。—译者注

④通常指的是某些国家领导集团老龄化严重。这往往是国家政治体制僵化的突出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该国缺乏必要的民主机制,领导人得以长期在位,甚至是终身制。

①苏联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译者注

②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影响巨大,被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其赢得了“解放者”的美名。—译者注

基本信息:

DOI:10.16238/j.cnki.rla.2014.02.024

中图分类号:K512

引用信息:

[1]米·伊利因,谢春艳.政治语境下俄罗斯的自我认同[J].俄罗斯文艺,2014(02):111-121.DOI:10.16238/j.cnki.rla.2014.02.024.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