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 0 | 4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列夫·托尔斯泰学”(以下简称“托学”)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托学”的学科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其在此期间以学术期刊为主阵地的研究状况与主要成果。重点探讨这十年中国“托学”关注的三个主要议题,即对托氏学说的探讨、对托氏作品艺术形式的考察,以及通过比较和阐释等途径展开的研究。作为主阵地的期刊论文在研究的广度与研究的深度方面有长足进步,中国学者的自主意识有所加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托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Abstract:“Lev Tolstoy Studie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olstoy Studies”) has developed into a specialized academic discipline in China.This paper takes the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Tolstoy Studies”in China during the 1990s as its mainline,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landscape and major scholarly achievements of the period,with academic journals serving as the primary platform for such inquiry.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three major areas of inquiry that characterized this decade,namely:explorations of Tolstoy’s philosophical thought,examinations of the artistic form in Tolstoy’s literary works,and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through comparative and interpretive approaches.After research,it can be found that journal articles,as the primary medium of publicity,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both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research.During this period,Chinese scholars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sense of academic autonom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stinct Chinese scholarly discourse system advanced considerably.These development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Tolstoy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1]秦得儒:托尔斯泰宗教学说述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王志耕:世俗生活哲学的宗教阐释[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3]董小英:哲学家托尔斯泰[J]//外国文学动态,1998年第3期。
[4]胡日佳:托尔斯泰与叔本华美学思想比较[J]//济宁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5]胡日佳:托尔斯泰和叔本华在艺术本质论上的异同[J]//国外文学,1995年第1期。
[6]胡日佳:托尔斯泰与德国古典美学─—托尔斯泰艺术观再探[J]//济宁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7]李正荣:癫僧传统与托尔斯泰小说的精神特质[J]//俄罗斯文艺,1996年第5期。
[8]金可溪: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和非暴力抗恶伦理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9]陈鹤鸣:美好而难解的“小绿棒”情结[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0]王景生:托尔斯泰前期叙事中的内心独白——兼谈“心灵辩证法”的理解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
[11]王景生:“心灵辩证法”辨析[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12]王景生:《昨天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生前未发表的一篇意识流小说[J]//国外文学,1996年第2期。
[13]李正荣:《战争与和平》主题新论[J]//俄罗斯文艺,1995年第5期。
[14]李正荣:史诗微积分:托尔斯泰小说的诗学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15]李正荣:托尔斯泰小说的三种时空向度[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16]蔡申、李正荣:狐狸、刺猬与对话、独白——“阿尔扎马斯之夜”与托尔斯泰小说文体[J]//俄罗斯文艺,1997年第4期。
[17]倪蕊琴:浅谈《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J]//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第6期。
[18]刘涯:《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与描写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9]李伟昉:试析伏伦斯基的情感世界[J]//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20]王中德:试析谢辽沙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地位与作用[J]//广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21]吴泽霖:托尔斯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J]//苏联文学联刊,1992年第4期。
[22]吴泽霖:《战争与和平》中天道的显现——试谈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23]吴泽霖:精神危机中的抉择——走入另一个“共同世界”[J]//国外文学,1999年第3期。
[24]吴汉全:托尔斯泰对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影响[J]//学术交流,1993年第6期。
[25]张闳:《红楼梦》《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和爱的文化观比较[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3期。
[26]邱运华:托尔斯泰留下的诠释困境[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27]邱运华:在批评的背后——列宁和普列汉诺夫论托尔斯泰比较研究[J]//俄罗斯文艺,1999年第3期。
[28]李正荣:托尔斯泰与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29]贺红英:托尔斯泰在银幕上──苏联电影对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改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以托氏三部长篇为例。20世纪90年代,《战争与和平》有4种新译本,《安娜·卡列尼娜》有11种新译本,《复活》有6种新译本问世。
(2)王景生:《洞烛心灵——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新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该书核心观点以论文形式发表在相关刊物上。
(3)如王景生、李正荣、吴泽霖、邱运华等先后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和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此书稿曾油印成册,1998年又由南通国棉二厂承印成铅字本,但未公开出版。
(2)如范一德的《论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杨正先的《论托尔斯泰的美学观》(《昆明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王刚夫的《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中的音乐描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翁义钦的《略论托尔斯泰的小说理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逮弘秀的《从长篇小说创作看托尔斯泰美学思想的发展》(《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4期)等。
(1)如刘倩的《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哲学思想》(《国外文学》,1990年第1期)、朱喜刚的《论托尔斯泰的伦理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赵秋长的《悲欢离合总关情——托尔斯泰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爱情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赵明的《上帝的天国可否建立在人间——论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二重性和悲剧价值》(《宁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李秀龙的《在世纪之末,重读托尔斯泰》(《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5期)、呼立群的《托尔斯泰思想演变的文化因素》(《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杨荣的《托尔斯泰宗法制婚恋家庭观探析》(《川东学刊》,1998年第4期)、李晓卫的《简论列夫·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等。
(1)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作者另有文《对“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沉思》(《宜宾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托尔斯泰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成都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如刘建军的《〈克莱采奏鸣曲〉与托尔斯泰的性爱观》(《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许桂亭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宗教内涵》(《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田雨泽的《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的矛盾成因探讨》(《十堰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石枕川的《一个寻求真知的人的心路历程——〈复活〉译序》(《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等。
(3)任光宣:《俄国文学与宗教》,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4)《关于“两个托尔斯泰”概念的争鸣》,《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1期。
(5)《再论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第7期。
(6)J.F.海克尔著,董江阳编译,《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综述》,《宗教研究》,1994年第1期。
(1)如左彤灵的《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昆明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化珍的《安娜与托尔斯泰式的心理描写》(《黑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曹丹等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描写艺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心理分析方法之比较》(《天中学刊》,1997年第1期)、曾岗的《论〈安娜·卡列尼娜〉心理描写的节奏》(《零陵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等。
(2)如张杰的《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变迁》(《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等。
(3)陈燊:《列夫·托尔斯泰和意识流》,《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4)如王彤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艺术透视》(《渤海学刊》,1992年第1期)、杜书义的《谈〈复活〉的讽刺艺术》(《苏联文学联刊》,1993年第2期)、季星星的《试论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事文风》(《俄罗斯文艺》,1996年第3期)、冯玉芝的《浅论〈安娜·卡列尼娜〉的叙事艺术》(《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刘燕萍的《“阿丽安娜线”:〈安娜·卡列尼娜〉的隐喻特征》(《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季明举的《〈复活〉人物形象的结构学意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杨思聪的《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史诗式结构和心理描写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等。
(1)如王小璜的《论托尔斯泰创作中人物性格的结构特征》和《也谈托尔斯泰创作中性格塑造的艺术方法》,两文分别载:《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如万海松的《〈战争与和平〉中两位贵族青年探索幸福的心路历程》(见《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1999年)、时庆仁的《简论娜塔莎的形象——评娜塔莎结局的一个传统观点》(《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6期)、江建生的《〈复活〉中聂赫留道夫形象试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王玫娟的《论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过程及其实质》(《济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张柟的《妇女解放理论与妇女形象的逻辑悖论——从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的复调变奏谈起》(《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等。
(2)如刘亚丁的《冷眼观人世妙手著华章——重读〈安娜·卡列尼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范谊的《走出精神自由的祭坛——安娜新论》(《松辽学刊》,1995年第1期)、马晓华的《安娜形象的悲剧美》(《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周振美的《〈安娜·卡列尼娜〉审美认识的多义性》(《山东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等。
(1)载《国外文学》,1990年第1期。另有王景生的《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刘占华的《托尔斯泰与先秦诸子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郑万鹏的《托尔斯泰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倪蕊琴的《托尔斯泰论中国及中国古典哲学》(《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2期)、杨正先的《试论老子的〈道德经〉对托尔斯泰思想的影响》(《思想战线》,1998年第1期)等。
(2)载《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1)如赵明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俄国文学的三种模式》(《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刘洪涛的《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刘占华的《浅谈托尔斯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程翔章的《中国近代文学家对托尔斯泰的认识和介绍》(《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刘佳林的《缺席与出席:安娜·卡列尼娜解读史之复制与研究》(《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3期)等。
(2)如未央的《托尔斯泰对端木蕻良前期小说的影响》(《青海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王晖的《托尔斯泰和鲁迅的农民题材创作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蒲永川的《沙汀与列夫·托尔斯泰》(《宜宾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郑万鹏的《梁漱溟与托尔斯泰》(《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2期)、张婉瑜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人物形象之类型学比较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等。
(3)如张倩红等的《甘地与托尔斯泰宗教思想之比较》(《南亚研究季刊》,1990年第3期)、刘立善的《托尔斯泰影响下的日本白桦派》(《日本研究》,1992年第3期)、黄仕荣的《〈荒凉山庄〉与〈复活〉的比较研究》(《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克冰的《海明威、托尔斯泰与战争主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赵秋长的《列夫·托尔斯泰与儒勒·凡尔纳》(《世界文化》,1996年第3期)、刘文荣的《死亡的启示——从〈伊凡·伊里奇之死〉到〈乞力马扎罗的雪〉》(《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周顺贤的《托尔斯泰与阿拉伯文学》(《阿拉伯世界》,1997年第2期)、刘广铭的《试论托尔斯泰对李光洙文学创作的影响》(《东疆学刊》,1999年第4期)等。
(1)如李玲的《间隔两世纪的二重呼喊:海丝特与安娜形象比较》(《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葛丽娟的《安娜与简·爱形象略论》(《济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李利军的《生命与道德间的徘徊:〈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主题辨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朱婷婷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厄秀拉女性意识之比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田开忠的《安娜与娜拉形象差异再比较》(《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等。
(2)如程正民的《托尔斯泰的艺术独创性与艺术思维的变化和俄国农民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等。
(1)托尔斯泰日记(上、下),雷成德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如:列夫·托尔斯泰日记选译(阴山学刊),1992年第1期;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则日记(唐都学刊),1993年第2期;心灵颤动的轨迹——《列夫·托尔斯泰日记》(西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只为自己一个人所写的日记》选译(阴山学刊),1994年第1期;人格力量的辉煌:《托尔斯泰日记》(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基本信息:
DOI:10.16238/j.cnki.rla.2025.03.001
中图分类号:I512.06
引用信息:
[1]陈建华.论“托尔斯泰学”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发展[J].俄罗斯文艺,2025(03):4-17.DOI:10.16238/j.cnki.rla.2025.03.001.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意义生产与俄苏文学关系研究”(22&ZD27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