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艺

学术前沿:俄罗斯文学中的“人与自然”

  • 从花园到宇宙——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科幻小说中的他者形象和“人与自然”

    张晖;

    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科幻创作历程呈现出与苏联科幻小说传统中乌托邦根源的创造性对话,潜藏着作家借科幻之外衣向人文主义问题的哲学性发问,其核心命题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及与此相伴的“人的危机”。围绕“人与自然”的讨论隐含在斯氏兄弟包罗万象的时空构建中:他们站在60-80年代的苏联社会生活语境中眺望远处与未来,生发出关于现代与未来、苏联与世界、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多重想象。在这些交错空间的背后,是“人”所代表的自我或周遭世界与“自然”或“非人”所代表的他者或远方世界之间的映现与接触。斯氏创作的体裁融合与泛文化性,赋予了这一范式丰富的面貌与内涵:科幻语境中的人类与外星人,民间口头创作语境中的家乡与异土,基督教语境中的人之国与神之国,诺斯替派与摩尼教语境中的黑暗与光明等等都在其书写中得以呈现。与此同时,斯氏笔下的自然从一开始外在于人并抗拒人的力量形象,逐渐变形为人本身的异化形象,转而成为参与解构人文主义的哲学象征。通过构建种种不同的自我与他者,作家描绘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类与后人类的多种互动模式,斯氏的他者谱系既反映出对于俄国自然诠释传统的继承与反思,也对话了超越俄国本土意识的西方人文主义问题。从花园到宇宙,斯氏兄弟的科幻写作折射出对于人类认知与创造疆域之演变与局限的观察,以及关于人与自然相遇时所暴露的理性危机的深思。

    2023年01期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地与心的融合——俄罗斯文学中的“叶列茨书写”

    夏益群;曹晓梅;

    俄罗斯学界对地方书写的研究主要存在内外两种倾向:一种以超级文本理论为基础向外进行文化探寻,一种以元地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向内阐释人的心理图景。俄罗斯诸多作家如普希金、契诃夫、列斯科夫、杜纳耶夫、多纳-阿米纳多、普里什文、蒲宁等作品中均有对叶列茨的书写。将本文上述两种理论倾向融合,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叶列茨书写,商业、宗教和英雄符码的超级文本特征得以体现;同时,呈现作者主观经验之下叶列茨文本的元地理特征:深厚的乡土情结,以及对人类生命诸多问题的终极思考,从而达到理论与文学的互证。

    2023年01期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无名之国”与米哈伊尔·普里什文的乌托邦建构

    丁丽丽;

    普里什文童年出逃“无名之国”这一事件作为元情节在其文学空间内延伸出对理想国度和新社会秩序的渴望与追寻,而“无名之国”也作为理想世界的元空间预先描摹了普里什文式的乌托邦图景。在早期创作中,普里什文不断对其精神空间进行拓荒,希冀探索到一片承载平衡与统一的神赐之地。而在苏联时期的作品中,“无名之国”的象征逐渐衍化成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建构,最终在“伦理共产主义”的构想中实现了个人真理与国家真理的和解。作家一系列的探索行为不仅延续了其童年对理想乐土的冒然奔赴,藉此也著成了宏大的诗人使命的神话。

    2023年01期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论谢·阿克萨科夫创作中的生态审美

    牧阿珍;

    谢尔盖·阿克萨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之一。他的自然书写不仅突破了传统自然审美突出审美者而非审美对象的藩篱,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真实、客观、原生态的自然之美,体现出作家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保护的思想萌芽,还通过巴格罗夫祖孙三代与自然的交融呈现出“自然人”积极、健康、和谐的精神生态。本文拟从生态审美的角度,以阿克萨科夫的渔猎散文和家庭纪事小说为对象,采用文本细读和纵横对比的研究方法,阐释其自然书写对生态审美自然性、整体性和交融性三大原则的体现,探索其作品的生态价值与文学魅力。

    2023年01期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12-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谱系

    郑永旺;王威;

    世界各国几乎都有以动物为原型塑造形象的文学传统,但早期的动物形象多出现在寓言等少数体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形象逐渐丰满,而且题材日益广泛,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俄罗斯文学中动物叙事的一系列特征在《伊戈尔远征记》中就已现端倪。俄罗斯作家或借用动物的眼睛来审视人性、观察世界、体验人的情感,或突出动物身上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动物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同一性或相异性。

    2023年01期 4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从魔幻化到科幻化:俄罗斯文学中“猫精”形象的嬗变

    赵雪华;

    “猫”是俄罗斯文学典型的动物形象之一,古罗斯时期猫被魔幻化,以古斯拉夫童话中的猫精巴尤恩为开端,其“博学”特性沿袭至今,形成俄罗斯文学中特有的“学者猫”形象。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和后现代作品中猫精呈现出会施展魔法的妖猫形象,其中黑猫因其颜色在俄罗斯猫精系列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二战之后苏联的科技强国理念和科技成就激发了本土科幻创作热潮。科幻文学中猫首先被异化,成为具有超自然生物特征和身附异能的科幻猫形象。当代的俄罗斯科幻作家更热衷于赋予猫精拯救人类和宇宙的重大使命,将其神化。对猫精从魔幻化到科幻化的塑造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与神往,以及俄罗斯作家对人的存在、人类的现在与未来的人文思考。

    2023年01期 6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文学评论

  • 陀思妥耶夫斯基“人”的哲学的主要原则

    伊·叶甫兰皮耶夫;刘娜;

    受米哈伊尔·巴赫金思想的影响,有研究者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哲学思想不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与此相反,本文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他的创作表达一套关于“人”的完整的哲学思想。基于对作家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存在一种“高级类型”的人,他们具有“神秘”的能力去影响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正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进程。这类人的优越性与他们实力或权力无关,恰恰相反,按照大众的理解,他们通常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人。研究表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原则与他将世界理解成一种梦境有关。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创作中的“梦想家”主人公展示了个性正常发展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梦想家”会成长为“神秘主义者”,即“高级类型”的人。《一个荒唐人的梦》的主人公就属于这一类型,他曾到访“另一个世界”并得知,人死后还会以类似尘世生命的形式继续存在。本文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以上思想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永恒回归”思想进行比较。

    2023年01期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1840年代俄国文坛的“莱蒙托夫之争”及其文学史意义

    唐丁仪;谢周;

    1840年代的“莱蒙托夫之争”是莱蒙托夫学的起步阶段,别林斯基、舍维廖夫等文学批评家围绕莱蒙托夫的作品展开激烈论战,他们的评论思路被视为传统莱蒙托夫学的两大源头。本文在梳理当年“莱蒙托夫之争”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互动与对话的角度,探讨“莱蒙托夫之争”对于别林斯基本人美学思想的转化,以及对于俄罗斯文学和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所具有的方向性意义;另一方面,本文结合舍维廖夫的历史哲学系统,揭示文学史上消极的保守派在莱蒙托夫学术史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023年01期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伦理观——以其俄罗斯文学批评为中心

    喻妹平;

    作为以小说扬名的经典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伦理观至今仍有众多争议。本文以其俄罗斯文学批评为中心,追溯作家对19世纪中期俄罗斯文学史上功利与审美之争的态度,指出他反对极端功利主义文学观及其引发的刻意道德化说教,主张自由艺术的内在伦理,将伦理影响视为作家天赋的自然色彩,认为作家以不自觉的方式改良社会,小说的德性源于其自由的本质。作家的这种小说伦理观不是对唯美主义的回归,而是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2023年01期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别雷的节奏观

    吴倩;

    别雷的节奏观渗透到他写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准确理解和阐释别雷的节奏观,有助于厘清别雷的创作特点,克服对其作品理解上的困难。本文将围绕别雷节奏观的内涵和相关文学理论,说明他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诗歌的缘由,解读他对诗歌中不同节奏图形和节奏比例的论述,并揭示作为辩证法的节奏的特点。

    2023年01期 11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诗学与符号学

  • 考辩与流变:俄罗斯民族符号学的文化文本研究

    赵婷廷;毛浩然;

    民族符号学是俄罗斯文化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语境中“民族学”一词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对俄语学术语境中的“民族学”和“民俗学”展开语文学辨析,厘清概念间的讹误,指出俄罗斯的民族符号学融于民俗符号学。俄罗斯民族符号学聚焦属于第二符号模拟系统的文化文本:谢加尔基于神话中的符号模型阐释符号系统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梅列金斯基概括了经典神奇故事的结构符号模型,佩尔米亚科夫立足于情境模型分析谚语的逻辑符号常量,博加特廖夫关注服饰的符号功能。目前,我国的域外民族符号学研究局限于对匈牙利学者研究成果的译介,评述俄罗斯民族符号学的研究成果可为当下国内关于民族符号学的讨论提供一个新视角。

    2023年01期 12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被压抑的“小人物”之声:论果戈理小说《外套》的听觉叙事

    丁梁;

    听觉叙事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开展对听觉叙事的专门研究,既是对当今社会视听失衡现状的理论反拨,也是人文学科“听觉转向”的逻辑必然。听觉叙事概念提出后,“重听”经典成为叙事研究的一项新任务。果戈理的经典作品《外套》蕴含丰富的声音景观,其听觉叙事一方面与塑造人物形象相关,另一方面直指文本的深层寓意。从听觉叙事角度重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有利于针砭以往研究“失聪”的痼疾,聆察作品内蕴的听觉芬芳。

    2023年01期 14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中俄人文交流研究

  • 《被遗忘的王国》:顾彼得的丽江民族志书写

    原源;

    民国时期,俄国人顾彼得根据他在丽江9年的生活经历,撰写了《被遗忘的王国》。这本书与同期其他外国人对云南走马观花般的游记不同,顾彼得对丽江的书写是深入当地人“生活世界”的“深描”,对纳西族的呈现方式也难得地跳出了“族群”的边框,将其置入丽江整体社会,并将“纳西族”还原为了血肉丰满、活生生的“人”。正是这些书写特质,让《被遗忘的王国》成为典范之作,也为今天的民族志书写提供了借鉴。

    2023年01期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