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福;
整体而言,根据剧作类型和演剧内容的不同,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大致包含五个不同维度:其一为道德伦理剧的舞台阐释,其中道德伦理与人生意义是阐释重点;其二为社会历史剧的舞台阐释,其中历史叙述与社会问题是认知焦点;其三为"新浪潮"戏剧的舞台阐释,其中教育反思与人生哲理是分析中心;其四为经典电影剧本的舞台阐释,其中家庭伦理与爱情伦理剧是改编重点;其五为"新戏剧"的舞台阐释,其中社会现实与家庭伦理是分析焦点。在选择角度、阶段划分、演剧态势、接受期待、思想诉求、表演主体等方面,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别有特色,其中以现实主义戏剧为接受对象,以道德伦理剧为主要核心,体现出明显的现实诉求、伦理关切和舞台变异。本质而言,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舞台阐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历史更迭、文化特点以及民族个性密切相关,隐含着官方政治美学与大众消费美学、主流观念意识与多元思想意识等不同理念形态的融合与嬗变,凸显出官方意识形态与大众自我意识、外来文化因素与传统文化特点等不同权力场域的融汇与博弈。
2019年03期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刘溪;
当代俄罗斯"新戏剧"是由新一代剧作家和导演进行的先锋戏剧实验,其由最初的新剧本创作发展为新剧场艺术探索,及至带来了当代俄罗斯戏剧的整体革新。在思想探索上"新戏剧"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人的意识和被忽略的社会现实,聚焦于当代人身份认同危机,对暴力的交际予以全方面的展现;在美学理念上"新戏剧"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和审美趣味,指向纪实性、真实性和积极的公共立场;在戏剧体制建设上"新戏剧"培育了整个一辈青年剧作家和导演,并建立了积极反思当代意义的戏剧团体和实验剧场。"新戏剧"开拓了后苏联俄罗斯戏剧的崭新艺术空间,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和突出的艺术思潮史意义。
2019年03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梁真;
作为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而出于对契诃夫的喜爱和尊重,美国戏剧大师田纳西·威廉斯在晚年对其名作——《海鸥》进行了改编,并将改编本命名为《特里果林的笔记本》。本文从象征意象的解构和重构、人物角色的重塑和再造、艺术精神的融会与重铸三个方面出发,对《海鸥》和《特里果林的笔记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尽管后者名为后者的改写,但并不是简单的戏仿之作。威廉斯在改编本中通过对原作象征意象的重构和人物角色的重塑等戏剧技巧和手法的运用,实现了自己同契诃夫之间艺术精神的融会和重铸。
2019年03期 2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庄宇;
自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以来,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国家间关系发展势头正好的背景之下,苏联官方也开始积极宣传中国文化。这一时期大量中国戏剧出现在苏联,为深化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人民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苏方对中国戏剧的宣传也变得多样化,除继续支持媒体来加大对中国戏剧文化推广这一传统方式外,1950年代初苏联导演开始改编中国戏剧,莫斯科的剧院舞台就曾上演过《倾杯记》、《白毛女》和《屈原》等戏剧作品。此外,苏方还积极邀请中国剧院到苏联进行巡演,让苏联观众有机会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促进两国文艺界工作人员间的经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频繁的文化互动加深了苏联文艺界、汉学界对中国戏剧的研究兴趣,通过苏联艺术家和汉学家们的论著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苏联的影响力,深化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意义。
2019年03期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侯朝阳;
一百年多年来,围绕《罪与罚》尾声的诗学问题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这是因为,该部分表面看来相对发散,同小说主体的共时性特征存有较大差异。但若细究就会发现,作家通过借用整体的时间之流、回忆性叙事以及同样遵从"基督教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等方式,将尾声与主体部分紧紧黏合在一起,使两者并行不悖,互为补充,同构一体。在尾声部分,作家通过设置梦境和悔悟痛哭两个重要场景,诗意地表现了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向精神复活的过程,象征性地传达了经由爱获得新生的信念。总体来看,精心设计的尾声极好地传达了作家的思想,其诗学建构非常成功。
2019年03期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纳·列伊德尔曼;马·利波维茨基;李志强;
《日瓦戈医生》突出呈现了20世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俄罗斯现实的全景。小说中充斥着关于历史问题的争论:将当下的生活理解为"光明未来"的前提是否有意义?能否以美好理想的名义对生命的自然进程施加暴力?帕斯捷尔纳克以"生命的奇迹"有力地驳斥了幼稚的极端主义、教条主义,同时将尤里·日瓦戈与耶稣基督相提并论:对于日瓦戈而言,自我实现在于承认他人拥有实现自我精神使命的同等权利,促使他人上升到个体的存在。帕斯捷尔纳克承认世界的混乱状态,进而借助耶稣基督确定的道德原则为混乱的世界确定秩序。
2019年03期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杨正;
《牧童与牧女》、《鱼王》、《最后的致敬》是阿斯塔菲耶夫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在这三部作品中作家都使用了一个副标题来界定小说的体裁,它们分别是:"现代田园牧歌"、"寓于系列短篇的叙述"和"寓于系列短篇的中篇小说"。通过分析梳理上述作品的创作经历、作品结构和小说主旨,我们不难发现,阿斯塔菲耶夫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对体裁形式进行探索并加以"陌生化"处理,逐渐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文学风格的写作方式,成为阿斯塔菲耶夫小说体裁的一大特色。这些体裁形式并非只有形式方面的意义,它们还承担着揭示作品主旨、引导读者阅读期待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译介过程中不应当被忽视。
2019年03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志华;
马卡宁创作的独特风格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在2004年发表的随笔《透视》中,作家提出了新的文体观"韵脚小说"。我们认为,这一概念是马卡宁创作艺术的高度凝炼,是作家对文体诗学的重大贡献。本文将从"韵脚小说"的定义和特点、"韵脚小说"在马卡宁创作中的体现和"韵脚小说"与一般讽刺模拟文体的区别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论证"韵脚小说"是马卡宁综合运用讽刺模拟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的艺术结晶,是作家"合成主义"美学的集中体现。
2019年03期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王丽欣;
西伯利亚文学是俄罗斯文学的重要地域文学之一,文学创作的浓郁地域色彩与对俄罗斯传统文学精神的浸润使其在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跃升重要位置,尤其六七十年代西伯利亚文学中乡村散文异军突起,影响深远。作为西伯利亚文学"三套车"之一拉斯普京一直是乡土道德的讴歌者,作家塑造了虔诚善良、勤劳克己、睿智豁达的系列"老妇"形象。"老妇"形象透视出俄罗斯西伯利亚乡土文化的独特宗教底色,表现乡村散文作家对俄罗斯传统价值回归的呼唤,流露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淡化的叹惋以及对当下俄罗斯人未来的深切忧虑。
2019年03期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郭小诗;
白俄罗斯作家С.А.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口述小说《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书中记录了众多幸存者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描述与反思,被核灾难变成废墟的家园是叙述者回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废墟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成为该书的一个重要线索与象征。除了物理空间中具有悬置性和审美性的废墟,切尔诺贝利人心中还有两座名为"切尔诺贝利"和"苏联"的精神废墟,他们不仅在现实中流离失所,在精神上也无法实现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揭示出废墟的两种层次,以及作者通过独特创作手段表达出的个人立场与情感指向。
2019年03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李莎;
《魔法师》是一部关于诗人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的长诗,因此在茨维塔耶娃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考察长诗《魔法师》的创作缘起,回顾作者与俄国象征主义诗人埃利斯的交往经历,详尽分析长诗的叙述风格,即对"碎片化""第一人称叙述""元叙述"三种叙述手法的运用,挖掘茨维塔耶娃在诗歌创作中的伦理探索,阐释茨维塔耶娃对"诗人在社会中的任务与角色"问题的认识。
2019年03期 92-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永祥;
<正>素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之称的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和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本栏目刊发一组文章,从符号学视阈探讨普希金及其作品,以纪念普希金诞辰220周年。在本栏目第一篇文章中,王新朋、王永祥运用著名符号学家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和结构主义神话诗学对普希金部分作品进行诗学分析。普希金的一生留下诸多
2019年03期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新朋;王永祥;
本文运用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和神话诗学,对普希金的部分作品进行诗学分析。诗性功能理论从语法的角度再现普希金诗歌的魅力,阐明诗歌语法的普遍性,实现语言学和诗学的跨学科联姻,诗歌的语法和语法的诗歌在批评实践中得以统一;结构主义神话诗学从符号学层面对普希金三部诗歌中的雕塑主题进行分析,探究普希金雕塑神话的内在结构,作者、文本和语境融为一体,树立了文本结构分析的典范。
2019年03期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孔朝晖;
《黑桃皇后》作为普希金创作巅峰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表现出作者缜密的艺术构思和精巧的叙事手法,营造出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本文借用符号学方法分析作为标题的"黑桃皇后"在文中的多重符号表意过程、纸牌游戏的文化符号学意义、以及作者在文本聚合轴上的选择匠心,以探究该小说多元的隐含主题与作者自觉的符号学思维。普希金解放了读者的经验语境,把故事的意义带到了社会批判的深处,显示出其小说创作中诗歌般无限的意义衍生性。
2019年03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谢欣媛;康澄;
纸牌和纸牌游戏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俄罗斯"成为时代特有的神话中心"。洛特曼将纸牌游戏作为《黑桃皇后》情节构建的基础,挖掘纸牌主题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引导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通过纸牌背后的偶然和规则对人的命运和世界进行象征性理解。
2019年03期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8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支冉;赵利娟;
本研究基于符号学的无限衍义视角,搜集整理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普希金研究成果,特别关注了近年来普希金研究的硕博论文和重要专著,通过符号学视域下的意指拓展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普希金研究焦点、热点与前沿进行综述,以飧读者并就教于同行。
2019年03期 12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