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艺

学术前沿:纪念德·利哈乔夫诞辰110周年

  • 利哈乔夫的遗产及俄罗斯文学的国际关系研究

    弗谢·巴格诺;夏忠宪;

    在20世纪唯有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是一位能够在其发展和广阔的世界语境中研究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民间创作和更为广泛的俄罗斯文化,包括艺术和建筑的人。除此之外,利哈乔夫还成功地创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2016年03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诺夫哥罗德之于德米特里·利哈乔夫

    亚·博布罗夫;陈玉才;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在1937-1995年间多次到访诺夫哥罗德。从写于1941年的第一篇论文开始,他对于中世纪诺夫哥罗德的历史和文学著述甚丰。此皆源自他与В.Л.科马罗维奇的相识,以及后者对俄罗斯编年史文献的探索。对于А.А.沙赫玛托夫推出的对编年史文献的文本研究方法,科马罗维奇和利哈乔夫也都有着类似的运用。利哈乔夫认为,诺夫哥罗德的编年史是随着这个独立的共和国在12世纪的产生而出现的,且诺夫哥罗德本身就是圣彼得堡的一个前身。

    2016年03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利哈乔夫:俄语与文化观念研究

    刘宏;

    利哈乔夫作为20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人文学者,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深深影响到21世纪的人文学科。通过对古代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利哈乔夫积极对俄语和文化观念等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认为,利哈乔夫在语文学和语言文化学领域的最大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语文学学科连接其他学科的功能;二是通过大量古代俄罗斯文学语料证明俄语的独特性及多样性特征;三是进一步丰富文化观念及文化观念域的概念及内涵,研究俄罗斯文化观念域与俄罗斯文学及俄语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共变关系。

    2016年03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 ]
  • 利哈乔夫的反欧亚主义与俄罗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杨明明;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德·谢·利哈乔夫基于对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的长期研究,对通行已久的有关古罗斯愚昧落后、停滞守旧、彼得大帝改革是俄罗斯历史转折点的观点提出了大胆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俄罗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及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与欧亚主义展开了论辩。利哈乔夫与欧亚主义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他坚信俄罗斯在宗教与文化上从来都是一个欧洲国家,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而不是东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他强调俄罗斯文化自古以来就生长于多元文化的沃土之中,今后仍将在在珍视民族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展开积极平等的交流和对话,从而源源不断地为俄罗斯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动力。

    2016年03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利哈乔夫:丰硕成果与学术价值

    孙玉华;

    在纪念20世纪俄罗斯伟大学者德·谢·利哈乔夫院士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对学者多元的研究及丰硕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回顾,对学者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进行分析。利哈乔夫是继巴赫金、洛特曼之后俄罗斯文艺学、文化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俄罗斯古代传统文化遗产的宣传者和保护者。今天研究利哈乔夫的意义在于两点:一是推广和学习学者的人文知识整合性研究方法,将古代俄罗斯文学研究从语文学科扩展、提升到广义的人文学科高度;二是学习和借鉴人文知识整合性研究方法,用更加宽阔的视野整合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文化和历史研究方法,挖掘中国文学遗产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同时开展中俄文艺学研究的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对比研究揭示中俄两个民族对全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促进中俄人文领域合作深入发展。

    2016年03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评论

  • 亚·米·潘琴科和彼得堡“文化现象学”学派

    谢·齐巴利尼克;马千钤;

    本文论述了圣彼得堡文学研究当中的一个特殊学派,阐明该学派在普希金之家得到了发展。德米特里·利哈乔夫、亚历山大·潘琴科属于该学派;格奥尔吉·弗利德连杰尔、尤里·洛特曼、鲍里斯·叶戈罗夫的晚期研究属于该学派;弗拉基米尔·科列索夫、亚历山大·戈尔冯克利以及很多其他学者也属于该学派。本文作者认为,如同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一样,该学派可以被看作是文学理论研究当中的一个特殊学派。

    2016年03期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影响研究

    刁科梅;

    本文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作品、书信和传记,结合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主要经历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根基派思想,来研究俄罗斯东正教长老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主要思想产生的影响:长老制理念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接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动力;长老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根基派思想实践的推动力。

    2016年03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谢·布尔加科夫的文艺批评观

    杨旭;

    东正教神学思想与俄罗斯当下的社会问题是布尔加科夫理论关注的两个焦点,这直接促成了他独特宗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对索非亚学说的诠释是布尔加科夫宗教观的具体体现,为其文艺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对文艺的界定和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布尔加科夫确立了"宗教—美学文艺评价标准",以此来挖掘文学作品与作家精神世界的联系,并认识到个体精神与民族集体性的宗教无意识特点。

    2016年03期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万比洛夫在中国的舞台阐释

    王树福;

    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化、本土化和实验性的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了从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的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了从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的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了从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的演剧转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经历了从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的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比洛夫戏剧的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比洛夫戏剧的中国化进程和传播接受范围。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的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遮蔽到发现到认同的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译介、接受和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比洛夫在中国的舞台诠释和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和当代中俄文学关系的一个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符码。

    2016年03期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论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记忆呈现

    姜毓星;何宁;

    记忆对于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至关重要,其作品中的记忆呈现深受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时间和记忆哲学,尤其是其"绵延"概念的影响。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记忆表现为将过去和现在融合起来、超越当前知觉并打破时间局限的空间化视觉记忆意象。这种记忆的呈现方式与纳博科夫本人的流亡生活经历相关,而这种主体化的个人记忆也成为对抗非个人化的历史进程的方式。

    2016年03期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纳博科夫与文学自译

    段峰;马文颖;

    自译在纳博科夫的文学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他在自译和他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但他在自译中所采取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则真正体现了他作为作家和翻译家的追求。他在翻译中所表现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文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性使他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亦成为自译研究的重要对象。

    2016年03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与索尔仁尼琴的民族身份认同

    赵海霞;许传华;

    "索尔仁尼琴文学奖"从肇始到落地一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满了索尔仁尼琴的苦难意识和诸多诉求,其授奖章程、评奖机制以及授奖对象都成为索尔仁尼琴苦难意识和精神关怀、历史记忆和文学价值、民族认知与道德意识的表达者,成为认识索尔仁尼琴道德意识的一面镜子。在文学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索奖"及其评奖委员会珍视俄国传统文学价值,注重文学评奖的独立性,这值得加以关注。

    2016年03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中的当代俄罗斯宗教世界

    齐昕;

    当代俄罗斯女诗人奥列霞·尼古拉耶娃的长篇小说《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俄罗斯第一部直接描述东正教会内部生活与信众精神世界的长篇小说。本文详细介绍了小说主要人物及真实原型的生平与活动,分析了国内学界较为陌生的当代俄罗斯教会的状况及以神职人员、信众为主体的宗教世界风貌,揭示了权威宗教人物及其形象在俄罗斯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人物的生平发展与影响做了一定的预测与论证。

    2016年03期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的性别书写——以《他&她/她&他》为例

    张英;刘玉宝;

    《他&她/她&他》是当代俄罗斯大众文学作家奥列格·罗伊和戴安娜·玛什科娃合写的一部情爱小说。虽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曾有过合写小说的先例,如苏联时期的伊里夫和彼得罗夫,二人曾共同创作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十二把椅子》。不过,《他&她/她&他》却仍堪称一个创举,因为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两面书",同一个故事由男女作家从各自的角度分别构建,这种别开生面的性别书写,将一个普通的婚变故事演绎成一出深刻的社会性别心理剧。

    2016年03期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符号学

  • 视点·颠倒·重复:乌斯宾斯基与洛特曼符号学理论视角

    王永祥;

    <正>乌斯宾斯基与洛特曼是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最为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乌斯宾斯基是莫斯科最杰出的代表,洛特曼是塔尔图最核心的人物。"如果莫斯科的代表是在某种程度上研究文学理论的语言学家,那么,塔尔图的代表则是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语言学的文学理论家。"[1](138)因此可以说,他们对文学和语言学理论都有独到的研究。本栏目刊出三篇文章,基于乌斯宾斯基和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分别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

    2016年03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从乌斯宾斯基的符号学理论看《金色笔记》中的视点与对话

    颜文洁;

    依据鲍里斯·安德烈维奇·乌斯宾斯基提出的艺术文本结构中的视点理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通过不同层面的叙述"视点",在"内"与"外"视点的融合中,由"黑"、"红"、"黄"、"蓝"四本不同笔记与"自由女性"叙事的交织,随着时间进程的演变,在意识形态、话语、心理等不同视点中呈现出不同意义,构成了小说复杂而又有序的独特叙述形式,从而形成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文本结构,形成了小说的对话机制。

    2016年03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乌斯宾斯基与柄谷行人对“颠倒”的发现

    郑季文;

    俄国著名学者乌斯宾斯基是原苏联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代表人物,而柄谷行人是日本现代三大文艺批评家之一。在这两位大师的思想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结构主义的影子,但是他们又不仅仅局限于结构主义。柄谷行人通过分析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发现了隐藏在日本现代文学当中的"颠倒"成分。而乌斯宾斯基是通过分析西欧中世纪造型艺术的视点结构,发现了隐藏在西欧文艺复兴以后的艺术作品当中的"颠倒"现象。

    2016年03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符号学视域下“重复”的意义研究——以《大师与玛格丽特》为例

    陈光兵;

    苏联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20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该部小说中各种"重复"现象俯拾皆是。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重复原则在该小说中是如何建构文本和生成意义的,在小说中重复主要表现为身份的重复、空间的重复、疯狂反行为的重复。

    2016年03期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谈艺录

  • 佳吉列夫与英国知识界

    蒋虹;

    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在20世纪早期的西欧和北美经历了辉煌时代。对英国知识界来说,它的出现不仅带来活力和灵感,也使他们面临尴尬和矛盾。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回顾以弗吉尼亚·伍尔夫为代表的英国知识界或知识分子对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及其舞蹈演员的反应和评价,揭示其背后的意义,从而阐述俄罗斯芭蕾在20世纪早期对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孕育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导向作用。

    2016年03期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往事与随想

  • 利哈乔夫时代

    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穆新华;

    <正>长寿是上天的礼物。它在不同的条件下赋予不同的人。它要完成不同的使命。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注定要诞生在世界最大帝国的首都,并要在这里生活近93年。其间发生了两次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数十次小的战争。而首都已不再是首都。在这期间还有苏联的建立和解体。这艘惊人的巨轮载着它全部的钢铁工人、集中营、中央陆军体育俱乐部的冰球队以及边防军人卡拉楚帕驶向海底的速度是那么快,就像它浮出水面

    2016年03期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利哈乔夫和他的女儿维拉——摘自《利哈乔夫传》“秘密文件夹”一章

    瓦列里·波波夫;谷羽;

    <正>利哈乔夫从很早以前的事件写起,先写两个女儿的出生。在这个秘密的文件夹里让利哈乔夫最震撼、最痛心的是有关他女儿维拉遭遇车祸死亡的悲剧。……根据利哈乔夫的回忆,维拉跟她的孪生妹妹不同,她的性格更加活泼,好动。中学毕业后,两个女儿都想学习艺术。看起来这没有什么不妥。于是拿定了主意,维拉上美术学院学习艺术,米拉则进入列宁格勒大学学习。等到维拉需要挑选专业的时候,利哈乔夫在索洛韦茨基岛期间认识的好朋友卡尔里

    2016年03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书评

  • 探秘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圣愚之维”

    范煜辉;

    <正>在世界文学的大家园里,俄罗斯文学最具宗教圣洁的品格。弗兰克指出:"俄罗斯思维和精神生活不仅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宗教性的,而且宗教性还交织渗透于精神生活的所有外部领域。"[1](109)故而,从宗教角度探讨俄罗斯文学的特性是顺理成章的事。舍弃对其宗教特性的探讨,将无从准确地认识俄罗斯文学。在国内学界,这一视角的研究已有不少,代表性的成果有任光宣等著《俄罗斯文学的神性传统——20世纪俄罗斯文学

    2016年03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波普加”:俄罗斯青年女批评家小组

    刘茂媛;

    <正>2009年10月2日,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特鲁勃尼科夫斯基巷17号的白银时代博物馆里举办了一场颇为新颖、特别的活动,三位年轻女子出现在主席台上,她们向在场的文学界人士和众多媒体记者宣布:文学批评三人小组"波普加"(Литературно-критическаягруппа?ПоПуГан?)即日起正式成立。这个批评小组的名称系由这三位女青年姓氏的首个音节组合而成,其中的"波"(По)是叶莲娜·阿列

    2016年03期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天朝形象:来自欧洲的目光——记第21届俄罗斯皇村学术研讨会

    佘晓玲;

    <正>2015年11月30日—12月2日,第21届皇村学术研讨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皇村叶卡捷琳娜宫举办。本届研讨会的主题为《天朝形象:来自欧洲的目光》,共有来自波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二百余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学者出席,近五十名参会学者做了学术报告。11月30日上午10:30研讨会正式开始。俄罗斯国立皇村博物馆馆长塔拉提诺娃(О.В.Таратынова)和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

    2016年03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